農民要轉變思想,秸稈也是“糧”
在中國
在人們潛意識里,糧食就是小麥、水稻、玉米、高粱、谷子等作物的籽粒,其比例占地上部生物量的40%-50%(即收獲指數),其余50%-60%則被認為是廢棄物,農學家一般看不上眼。于是秸稈被農民在田間地頭大量焚燒,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物質資源浪費。
其實,農民燒掉的部分,和糧食一樣都是光合作用產物,都含有能量和營養物質。雖然人類不吃秸稈,但是牛、羊、鵝等食草動物則喜食。動物消化秸稈后,即可轉變成優質的蛋白質,同樣可為人類提供食物。因此,一向被人們廢棄的秸稈也應是“糧食”的組成部分,這個“糧食”被已故生態學家侯學煜先生稱為“大糧食”。相對于提高糧食產量的其他種種途徑,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最容易實現的目標是向秸稈要“糧”。
一項研究小組隨機選擇20頭肉牛,進行了嚴格的秸稈育肥實驗。在短短4個月的育肥期中,每頭牛平均獲益可達930元。在進行試驗的山村,有土地1000多畝,年生產秸稈800噸,以及大量的麥麩等輔料,可育肥牛457頭(以每牛平均增重500斤計算),帶來約171萬元的經濟收入,是糧食收入的3.4倍。如育肥期延長至6個月,效益會更好。
我國農區每年生產的秸稈量,是天然草原2.33倍。如將7億噸作物秸稈中的3.5億噸配若干精飼料變“廢”為“寶”,至少可以養牛0.5億頭,其中,肉牛3375萬頭(等于我國牛肉現產量);奶牛1625萬頭,日產牛奶3.5億公斤,相當于每年從秸稈中收獲了1.25億噸糧和1.27億噸奶。
因此,中國畜牧業的潛力在山東、河南、河北、湖南這樣的農業大省。而在內蒙古、新疆、西藏這樣生態脆弱的傳統牧區,其生產力不僅制約了畜牧業發展,還付出了昂貴的生態成本。如2002年內蒙古畜牧業產值為112億元,國家投入的退化草原治理費用近100億,凈效益只有十幾個億;而同年山東省畜牧業產值為701億元,國家基本沒有投入生態退化治理的費用。
在歐美
歐美等國據統計大概有2/3左右的秸稈會選擇直接還田。由于秸稈當中含有多種微量元素,還田能夠提高土壤的養分,并且能夠有效改善土壤結構,減少焚燒秸稈帶來的空氣污染問題。秸稈還田也是目前秸稈循環利用的基本途徑。據美國農業部的數據顯示美國每年產生的秸稈數量在4.5億噸,而其中的68%選擇以秸稈還田的方式進行處理。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美國已經有了新型秸稈還田機械,對美國秸稈實現更好的還田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。
研究表明歐美等國有1/5左右的秸稈是被用過飼料用途了。秸稈當中含有豐富的植物纖維、蛋白質、維生素、各種微量元素,經過加工之后是非常好的動物飼料,并且美國人的牛奶需求量十分大,奶牛養殖場的飼料需求也很高。并且羊、肉牛等都會需要這樣的飼料。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,美國已經開始大規模的推廣秸稈氨化處理,根據測定顯示經過氨化處理的秸稈的蛋白質含量要提高30%作用,并且消化率能夠達到50%作用。另外一些秸稈還能夠作為牲畜的圈底墊料。
大量的秸稈集中起來能夠作為燃料來發電,這不僅在美國在丹麥等國家也被這樣利用。并且目前美國的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植物纖維素乙醇。并且秸稈還能夠通過“秸稈—沼氣—肥料”的循環模式實現,秸稈的循環再利用。并且能夠實現沼氣發電、沼氣渣液還田做肥料。
備注:一公斤糧食:1.2公斤秸稈。相對準確
上一篇: 堆肥是土壤中碳存儲的關鍵
下一篇: 有機肥的詳細施肥用量指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