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前3年,化肥農藥零增長目標實現
效益變化
“化肥、農藥利用率提高帶來的經濟生態效益顯著。”農業部種植業司司長曾衍德表示,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:
一是節本增效。據專家測算化肥利用率提高2.6個百分點,相當于減少尿素用量130萬噸(實物量),減少生產投入約26億元。農藥利用率提高2.2個百分點,相當于減少農藥使用量3萬噸(實物量),減少生產投入約12億元。
二是提質增效。通過化肥、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的開展,在減少化肥、農藥用量的同時,提升了作物品質,創響了綠色品牌。特別是采取生態控制、生物防治、物理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,減少農藥殘留,改善農產品產地環境,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。
三是減排增效。化肥利用率提高2.6個百分點,減少的化肥投入相當于減少氮排放近60萬噸、節省130萬噸燃煤或90萬立方米天然氣。農藥投入的減少也利于節能減排和資源節約。
仍有差距
農業部指出,近年來,中國化肥、農藥利用率持續提高,但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。
目前,美國糧食作物氮肥利用率大體在50%,歐洲糧食作物氮肥利用率大體在65%,比中國高12至27個百分點。
歐美發達國家小麥、玉米等糧食作物的農藥利用率在50%至60%,比中國高11至20個百分點。
為實現到2020年化肥、農藥利用率達到40%以上的目標,農業部將深入開展化肥、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,通過精準施肥減量、有機肥替代減量、推進高效藥械替代減量等措施,實現化肥、農藥減量增效。
未來計劃
下一步農業部將重點做好以下工作:
一是加力推進集成創新。開展跨學科、跨領域協作攻關,分區域、分作物集成組裝一批化肥、農藥減量增效技術模式。重點推廣化肥機械深施、機械追肥、種肥同播、水肥體等技術。應用農業防治、生物防治、物理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,推進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。
二是加力推廣新產品新機具。針對化肥、農藥產品結構不合理、技術含量不高,先進適用的施肥施藥機械推廣滯后的問題。重點研發高效緩釋肥料、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、生物肥料、生物農藥等新型產品;積極推廣先進施肥施藥機械,加快替代落后機械。
三是加力推進機制創新。加快培育一批有技術、有實力的社會化服務組織,開展統配統施、統防統治服務。推進農企合作,支持企業共建化肥、農藥減量增效示范基地。探索農村合作金融、農業租賃金融、農業信貸保險等服務創新,助力化肥、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開展。
小結
化肥農藥零增長目標提前3年實現,對于農資行業的轉型升級、對于“舌尖上的安全”的維護、對于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,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。
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的實施,代表著國內對傳統、粗放的農業發展模式有了反思,并付諸了實際行動;化肥農藥零增長目標的提前實現,說明我們在農業綠色發展的道路上走得很堅決。
在推動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的過程中,我們見證了中國智慧強大的推動作用,見證了中國農人獨特的創新能力。
在農資供應環節,新型生態肥料、微生物肥料、新型生物源農藥層出不強,創新不斷,推動了肥料、農藥使用率的提高。
在農業生產環節,有機農業、生態農業、中醫農業在中國的大江南北遍地開花,沿著綠色發展的方向,探索高效環保的方式。
另外,在政府監管環節,農業部門的作用同樣不可忽視,探索有效的工作機制和服務方式,為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保駕護航。
但是,“革命尚未成功,同志仍需努力”,當前的農業整體形勢并沒有徹底扭轉,化肥農藥的利用率與發達國家仍存在較大差距,國內有機農業的規模依然相對較小。
化肥農藥零增長目標提前三年實現,不能成為松懈的理由,而應該當做繼續前進的號角。
上一篇: 如何在農田或者大棚種植蔬
下一篇: 園藝日記,肥料使用篇